查看原文
其他

奔赴热爱,逐梦而行!南大学子探索无限可能

南京大学 2023-04-29

知行合一

德法兼修

她是兼具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

青年法律人


赛场上的健将

书桌前的“学霸”

她是无惧困难、强大自信的

学运会冠军


在“编”与“导”的过程中

传递现实观照和人文关怀

她是常怀赤子之心的

创作者


在各自热爱的专业领域

潜心深耕 发光发热

是她们共同的底色


今天,小南继续推出

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风采展示

一起来看





王润育




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王润育,先后获评2022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栋梁特等奖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近三十项校级以上荣誉。


谈到选择法学的原因,王润育称“很感激能在南大与法学相遇”。法学是一个庞大且精致的学科,在王润育眼中,法学是鲜活而有温度的——它追寻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它希望创设更精致、更合理的顶层制度,它告诉你如何用更宏大的视角看待日常。她笑着说:“也许我们要背很多的书,考很难的试,可总有声音在心里响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就是法学生骨子里的信念感和使命感。”


在过去的三年多里,王润育成绩优异,名列前茅,94分以上课程占了全部专业课程的1/3。同时,她也不忘通过实务来锻炼专业功底,曾获第十五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大陆赛区二等奖、第九届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模拟法庭(英文)赛三等奖、第二届金陵杯华东地区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最佳书状奖等等。她从这些奖项中获得的远不止荣誉本身,于她而言,更重要的在于,一次次破茧的尝试,让她收获了强壮的“蝶翼”,足以承载拥抱天空和远方的梦想。



她始终努力把握各类探索学术的机会。大二那年暑假,她参与了“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中德国际科考项目。在项目中,她完成了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采访,积累下扎实的口述史资料,最终形成了包括访谈逐字稿、调研报告、纪录片在内的各项成果,对《拉贝日记》的公开、出版和接受情况,以及其从私人记录进入历史记忆的轨迹进行了严谨探究,得到了新华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的报道及转载,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大学三年里,她多次入选了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训研所、复旦、南大等组织的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参与联合国志愿项目、参加国际会议、到国际组织实习,努力用实际行动展现胸怀寰宇的青年涉外法律人的风采。


第一排左三为王润育


作为一名法学生,王润育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强调“法学不仅带给她安身立命的本领,也给了她回馈社会的机会”,因此她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大量的公益实践,校内外志愿时长达507.5小时,获评南京大学优秀志愿者、爱心联盟公益社团优秀骨干等荣誉称号。


大二时,王润育利用假期时间,作为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志愿者来到浙江千岛湖,参与当地的环境治理。他们在当地开展自然教育,宣传科学护水理念,为保护长三角战略水源地,推动流域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项目被央视《山中青年》报道,获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银奖,并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自然保护与修复案例。王润育也被授予“复旦大学荣昶学者”的荣誉称号,获得了校内外各类国际组织人才奖学金,成为了长三角地区全球治理人才库中的南大人


未来,王润育期待自己能在发掘内心热爱的同时继续探索世界,在不断精进专业素养之中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






赵曦




体育科学研究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


赵曦,2022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第十四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运动会

女子400米栏第一名,

4×400米接力第二名;

第三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田径项目选拔赛

女子400米栏第三名;

2016-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400米栏第一名;

第十七届/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4×400米接力第一名……

所撰论文获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

“体育交叉学科前沿研究”

学术创新论文

暨长三角体育学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

论文一等奖



提起跑步,很多人可能会闻之色变;加上跨栏,很多人可能会畏惧跳跃的那一瞬。而赵曦,自小学开始显现出跑步天赋后,体育便成为她的生活主旋律。从小学的运动会,到初高中的辛苦训练,从青岛市的第一名到全国冠军,强风吹拂,她是赛场上盛放的玫瑰。


“竞技体育最大的快乐,是超越,是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跑得更快一点。”踩在跑道上的每一步,都累积着强大的力量,让赵曦树立了“不服输”的人生态度,无惧困难的强大自信,这也是她成就“无极限”精彩人生的秘诀。


在赵曦看来,跑步是一项需要专注、用心的活动:关注身体的律动,关注跑步的节奏。在迈开步伐向前冲刺的时候,能感受到生命的鲜活有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跑步所带来的的愉悦与快乐。紧张?当然也会。但她始终相信“努力都会有回报”:在充沛的热爱和踏实的训练之下,一个又一个冠军证明了赵曦的傲人实力与强大心理。


赵曦在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右二)


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赵曦作为江苏代表队出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生运动会。她在家乡的“一直没机会进去过的新体育场”里,在亲朋好友的助威呐喊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强悍实力。在女子400米栏赛事中,赵曦一举拿下金牌,并创造个人最好纪录。“一开始有落后”,但“主场作战”的动力之下,迈开步伐向前冲,最后夺冠。


在运动健将、体育冠军之外,三个月考上研究生、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再加上七年的琵琶学习、自主创业……如果为每一个经历过的故事都编成书,赵曦这一本书的目录里任何一个关键词,都足够闪耀。


体育运动难免会有受伤,久坐也难免会有疲惫,但因为是“自己想要做”,所以选择坚持到底。“要想明白一件事为什么自己要去做,才会有内驱力,才能有决心和毅力。”一圈一圈的红色跑道从不觉枯燥,是因为热爱奔跑的感觉,热爱体育的事业;雷打不动六点半起十二点半睡的考研作息,即使时间紧迫、压力巨大,但从没有想过逃避和退缩,更没有想过放弃,是因为想要学习,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赵曦和老师队友(右三)

南京大学为赵曦提供了完善的辅助设施和训练器械,体育部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日常的专业化训练也让她获益良多。赵曦说,在南京大学求学训练的生涯中她也跑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绩而在优越的训练条件之外,更让她感动的是师长朋友和队伍的氛围


“我们队伍就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大家庭。”赵曦说。专业训练上,主管教练冯晓劲老师,平日里不苟言笑,却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业上的导师王成老师,也言传身教,发挥着“榜样”的力量。而体育部的主任殷飞老师,作为“大家庭”里的“大家长”,为大家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和目标。队员们在一次又一次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里积累起身后的感情,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从最小的队员,到现在担任队长,我曾经受过队长、哥哥姐姐的鼓励和帮助,我也希望能在我担任队长的时候,关心大家,带领大家做得更好,让队伍变成更开心、更有爱的团体。”






吴沂蓁




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吴沂蓁,2022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曾获国家奖学金、恒芳奖学金、阿里山奖学金、栋梁奖学金优秀奖、优秀朋辈导师等十余项荣誉。曾任国际处全媒体中心学生负责人之一,获“杰出领导力奖”;现任全球融合学习朋辈导师,协办南大全球学习教育展。连续三年绩点保持专业第一;入选“艺术与文化创意”辅修项目;高研院第六期驻院本科生,入选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导师组;2022年春赴德国弗莱堡大学交换,同年入选剑桥大学暑研项目;将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短片剧本处女作《蟒袍》获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剧本类一等奖;话剧剧本《戴红羽的维纳斯》获首届凤鸣文学奖戏剧奖;作品入选“1001Plays”剧本征集项目;曾于上海chi k11美术馆等地公演。


“从小到大,我都幸运地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敏感”“写作于我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对写作的蓬勃热爱充盈着吴沂蓁的成长。进入南京大学学习戏剧和电影,是偶然抓住的机遇,也是她听从内心的选择。这是吴沂蓁与“戏剧影视文学”奇妙缘分的开始。文字媒介之外、更广阔的艺术世界,正在向她缓缓敞开大门。四年后,她坚定地说,“我无时无刻不感到幸运和怡然。”


刚入学时,吴沂蓁朦胧地意识到,学艺术需要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很快,这一点便在她的课程学习中得到了印证。周计武老师的“西方艺术观念史导引”研讨课带她走入了艺术史的大门;刘毅老师关于艺术产品的分析,吴维忆老师关于文化研究的探索,让吴沂蓁看到学术对资本陷阱、文化工业的破除。大三时,吴沂蓁入选艺术学院“艺术与文化创意”辅修项目,对中西方艺术史、艺术策展等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在对人文艺术的探索过程中,她也获得了对外部世界更敏锐的感受力和对内心世界更全面的认知,因此成长为“更整全、更坚定的自我”。



在南大的国际化学习,则让吴沂蓁的视野进一步走向开阔。大二时,她成为高研院第六期驻院本科生,入选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先生导师组。和导师、伙伴的交流讨论,让她发现了跨文化、跨学科学习的乐趣。大三,她选择去德国交换半年。学习之余,吴沂蓁游历了八个国家、三十余座城市,在寻常巷陌间穿梭,捕捉城市的独特气息,也在宁静的湖畔“遁入乡野”,用相机将光影留驻;进剧场看戏,抛开语言、文本,凭着对舞台、身体的感知获得“遥远的戏剧的力量”;去欧洲各地美术馆看画,被艺术世界的光晕完全吸引,沉迷于“此时此地”的心灵震撼与审美体验。


吴沂蓁深深受益,并感激于人文教育的培养,她希望能借由创作传递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也能给他人留下一些生命印记”。第一次写短片剧本的她,便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奖剧本类一等奖,是两位获奖者之一。在戏剧创作方面,她的话剧剧本《戴红羽的维纳斯》也名列首届凤鸣文学奖戏剧奖。她说,“幸运地在学习之初获得微薄的肯定”,这对她而言的确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创作时全情投入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剧场、影像实践中,她也对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1001Plays”项目中导演作品剧照

去年年初,参加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主办的“1001Plays”剧本项目时,吴沂蓁负责导演多伦多大学的印度裔作者Malika Daya的剧本作品,但她“不甘心只是做一个剧本的敷演”,而是关注到作品文本中失衡的张力,关注到艺术元素的文化差异,并用导演手段,对剧本进行了二度创作,让作品更丰富、更有力。她也借助剧场、影像的实践和积累,积极尝试策展创作。去年年末,吴沂蓁关注到影视中镜像和自我的关系,和伙伴在展览馆一起策划了“没入镜中/Lost in the Mirror”艺术展,用不同形式的展品,向观者呈现当代人在时时刻刻的自我镜鉴中可能面临的困窘与迷失。通过布展的细节,她们引导观者与展品之间进行心灵对话。这是她借助自身观察和学理背景,用策展的方式传递人文关怀的又一次新的尝试。


谈到当下和未来,吴沂蓁说,她的心愿始终如一:走向开阔、坚定,常怀赤子之心,恣意生长!在人生这条创作之路上,她背起行囊,采撷一路的盎然春意,在信手间,书写自己的诗。


往期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拥抱科技前沿!南大学生年度人物这样做


点击图片阅读:

扎根时代!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这样诠释青春



来源:南大招生小蓝鲸

编辑:高清瑶 李佳轩 

封面:邱子涵

审校:宗   和

责编:李烨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